Member-only story
中庸還是平庸?
劣幣驅逐良幣?

筆者FB粉絲募集中,歡迎追蹤,請按此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vivfang
有試過想替自己發聲但怕別人對你有其他想法嗎?擔心自己太嗆?會不會被報復?是不是該息事寧人?心裡的小劇場一直上演。
☝️害怕的好人
好多年前工作上遇到個職場霸凌者,他叫做 Dickie。他擅長搶功及推卸過錯,為保自己顏面,不惜設計同事,甚至危害公司利益,他沒有下限。一個非常難搞的人,絕對是合作上的瓶頸。不擇手段的他,大家都怕,要做事,有時得想辦法繞過他。
有個工作上的好同事 Tom,很倒霉被指派跟迪克合作一個專案。Dickie當然什麼也不做。Tom 知道這個 Dickie不好處理,已盡量配合他。但 Dickie 得寸進尺的踩過線了。Tom 超生氣,跑來問我這個狀況下他怎做最好?其實是問我賽局裡的最佳反應 (Best Respond, BR)。
「你跟他合作這案子有照規矩來吧?」我問他。
Tom 不解:「你問什麼?」
「你有留下你們合作過程的資料嗎?」我補充。
「你是指我跟他合作時有沒有發 email 嗎?你也知道他不回信的!」Tom 抱怨。
「所以你到底有沒有發信嘛?」我繼續追問。
「沒有。我老早放棄發信給他了。」Tom 沮喪的說。
「老兄,你應該要發信的,他回不回你都該要發信。保持工作專業度是基本的,你不該受 Dickie 的行為影響。」我說。
我建議他寫封詳細的信把他問題列出來。第二天 Tom 帶著一封長信來找我。
「老兄,麻煩把情緒字眼刪掉,實事求是只講事件過程。」我建議 。Tom 同意,回去再修改。
「信裡追加三件事情: 1) Dickie 對於專案沒有貢獻 2) Dickie 對你霸凌的態度還有口出惡言的事實 3) Dickie為了掩飾他差點造成案子進行不下去的過錯,聲東擊西對你做人身攻擊,轉移大家注意力,讓你受到污辱。」我建議他。
「我這樣寫出來是不是太壞了?」Tom 是個老實人。他對於直白地說出他身為受害者感到不安。
「你再說一次。」我聽的一清二處,但我想讓他自己重說一次聽聽自己說。
「當然 Dickie 才是壞人啦!我是受害者。」 Tom 長長的嘆了口氣。
今天還想講一個好朋友的職場故事。Morris 大學是商學院主修會計的,他還雙主修經濟學。我認識他因為在他大學最後一學期,是我第一學期當助教,剛好就當了他的助教。他成績很好,是 CPA 檢定考試合格的會計師。我們離開加拿大回台灣後,前後腳進了同一家公司服務。
他到職第二個月時被賦予一個不可能的任務 — 老闆要他一週內交出一家分公司的營運管理年度報告給副總裁。他剛到職其實還在暈船,同事保守,不太願意分享資料給新同事。但他需要這些財會數字才能開始寫他的分析報告。
我有幫他要一些我能要的資料,給他一些意見,但我不是會計本科。最後Morris 如期交出報告,同時也遞上辭呈。我問他,是否因為老闆給的做事時間太壓縮而讓他想離職?他說不是,是因為在他快要可以把報告弄出來時,他感受到直屬主管非常的嫉妒,同部門的同事也開始對他冷嘲熱諷的。似乎他們都不希望他能如期交出報告。他說他被擺上檯面了,交出報告後他不能再假裝他是個平庸的人了。他主管已經眼紅他的能力,再在這裡上班只會被針對。
「平庸? Morris 你有沒搞錯?你這麼優秀的人,聰明又認真,幹嘛裝平庸?你就是優秀。」我怒怒的說。
「喔!你直屬主管不能忍受你比他聰明對吧!我懂了。」我很無奈。
☝️劣幣驅逐良幣
其實兩個故事都讓我想到了經濟學裡的格勒善定律 (Gresham’s Law)— 「劣幣驅逐良幣」。我當然不是在講貨幣政策裡的商品貨幣流通現象。我指的是一般來說,壞的多數把好的少數趕走了的這件悲哀的事情。
Morris 直屬主管是個平庸的人,她不希望屬下比她更聰明或比她認真。她要個乖乖聽話的下屬,能夠被百分百控制的那種。Morris 的同儕也開始攻擊Morris,因為他交出這份不容易做的報告,顯得其他五人很無能。老實說,就算給他們兩週,五人合力做,這個報告應該也是生不出來的。所以這群平庸的同事加主管,就把一個優秀的 Morris 趕走了,多諷刺!